发改委专家-上调油价已是必然

中新社援引中央电视台《经济半小时》5月16日的报道称,根据5月8号国家出台的《石油价格管理办法》里面的条文,规定22个工作日之内,如果油价的移动平均价格超过4%,就已经具备了调整价格的条件,那么从现在的情况来看,是不是上调油价已经是必然,只不过时间早晚的问题。为此,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称,我觉得是这样的,希望不要因为各种原因把这时间拉得很长。
对于本周中石油、中石化都出现过一轮上涨,这是不是和强烈的油价上涨的预期有关,也就是说油价上涨应该是近期很快就要面临的事实的问题,周大地称,是的,但是它这么越来越这么搞的话,别人又要猜,是不是今天,是不是明天,实际上这时候该办就办,据说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要囤积或者少卖点,这已经出现这个苗头了。
对于从这个管理办法的条文来看是已经具备了油价上调的依据了,但是从实际需要来看我们是不是非得要调油价的问题,周大地称,把这个价格长期和国际价格脱离的时候,去年,前年国家都是,每年要掏几百亿人民币去补贴石油生产,就是炼油生产方,那么这个财政也受不了,所以长期的补贴或者使经营方亏损这个(做法)是不能为继的,所以我想价格的水平国际化这个可能还是必要的一个措施。”
现在美国的油价是两美元一加仑,换算过来的话,也就是相当于人民币3.76元一升这样的价格,这样的价格实际上离我们现在中国的5元多的价格还是有很多差距的,我们的油价还是比国际的油价高。周大地称,像美国这样的国家,就是说相对来讲,税收在价格里头占的比例比较低的。
对于中国的油价和美国和欧洲的差别是否主要差在税收上的问题,周大地称,对,所以要说一个全世界成品油价格是一个什么样的,标准是没法找的。
从08年12月18日起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,到09年3月25日,国家第一次根据这个机制将汽油和柴油每吨分别上调了290元和180元。此后,国际油价上涨幅度和时间间隔均已满足国内成品油调价要求,但国内成品油价却一直未动。显然,有关部门不仅考虑到国际油价的走势、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,也顾及到消费者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。在保增长、扩内需、调结构的宏观政策背景下,国内成品油价的调整会更加谨慎,会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国内外总体环境择机实行。
即使这样还是难以打消一些消费者的质疑,为什么油价调整在下跌的时候拖沓,在上涨的时候反而迅速?其实,这些质疑并不是针对调价本身,而是油价背后的定价机制。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供给方和需求方博弈的结果,一个能让市场各方都满意的商品价格肯定是不存在的,油价同样如此。但消费者想弄清楚的是,他们承受的价格是怎么来的?两大国字号石油巨头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?石油的利润都去了哪儿?有没有用在更高效的地方,减轻大家今后的用油压力?
5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《石油价格管理办法》,为成品油定价机制确定了制度依据,但在这个办法里,仍然有一些模糊的字眼,一些细节没有澄清,一些专业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对公众进行解释说明。现在看来,消除公众的质疑,让调价变得更有说服力,还需要有关部门作出更多的努力。